购彩大厅用户注册_ - (中国)百度热搜
购彩大厅用户注册2023-11-12

东西问丨曹应旺:“中国特色”从何而来 ?******

  中新社北京1月8日电 题 :“中国特色”从何而来 ?

  作者 曹应旺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 是中共二十大报告令人注目的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是基于自己国情 的中国特色 的现代化 。重视中国特色 是中国革命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 的关键因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定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 ,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 ?如果不 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 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从指导思想上看 , 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产生出来的 ,从文化根基上看 , 是从五千多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未间断 的代代相传 、积累、发展中来 的。

  中国特色与汉字、观念和精神

  “中国特色”从文化根基上看,首先 ,来自中国汉字 。中华民族从殷墟甲骨文算起已有三千多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虽经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 、楷书 、草书、行书等发展,但文字基本骨架未变。汉字与其他文字不同 ,一个汉字就是一个天地 ,传递一种观念。

天津 ,甲骨文创意展吸引观众。佟郁 摄

  其次 ,中国特色从文化根基上 ,来自中国观念 。掌握了常用汉字,基本能读懂一代代传下来 的中华典籍 。习近平指出:“老子、孔子 、孟子 、庄子等先哲归纳 的一些观念也一直延续到现在。这种几千年连贯发展至今 的文明 ,在世界各民族中 是不多见 的。”如老子讲“以百姓心为心” ;孔子讲“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孟子讲“物之不齐 ,物之情也”;庄子讲“其作始也简 ,其将毕也必巨”。这种重视民本 、重视事物的特殊性、重视事物由小到大发展的观念,传承几千年 ,也自然传承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中国共产党人身上 ,并结合实际将其发扬光大 。

山西省各界人士 、孔子后裔以及儒学研究者在太原文庙大成殿前纪念孔子诞辰2573周年 。韦亮 摄

  再次 ,中国特色从文化根基上 ,来自中国精神。中华民族能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生存发展 ,重要原因 是 ,有一脉相承 的精神追求 、精神特质、精神脉络。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传说故事 ,追求 的是“自强不息” 的精神;“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治天下也 ,必先公”等观念,追求的是公道公正的精神;“人皆可以为尧舜”,追求 的 是众生平等的精神。这些精神追求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中,更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

  上世纪初,精通中西文化的辜鸿铭先生把深沉 、博大、纯朴 、灵敏总结为中国精神的四大特质。这正 是孔子以来倡导 的中用 、中和、忠诚、中时 的中庸精神特质 ,即不走极端、和而不同 、忠信诚实 、与时俱进。不走极端 ,才有深沉 ;和而不同 ,才有博大 ;忠信诚实,才有纯朴;与时俱进,才有灵敏。这些精神特质也深刻反映在中国共产党人身上 。

海外华人书法家的“天下为公”书法亮相在广州举行的首届“浩气黄花”国际诗书画作品展 。索有为 摄

  中华民族的精神脉络重视向同时代 的人学习,按照“三人行必有我师”,博采众长,以实现海纳百川 ;也重视向前人学习 ,按照“通古今之变”,重视历史经验,以实现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接续前进。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步伐厚重稳健,屡建惊世大功 ,重视“古今中外法” ,重视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原因 是其指导思想 。

  中国特色与中国革命

  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中国革命,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的革命。中国革命的中国特色,在文化层面 ,就是来自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习近平指出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 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 ,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 、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 的 ,而 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 的价值观念融通的 。”

中共中央党校校园内毛泽东手书“实事求是”的照壁。乐水 摄

  中国共产党人,选择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缔造中国共产党,与他们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同观念和尧舜禹 的平等观念等密切相关 。毛泽东 、周恩来 的早期文稿中都有对“大同” 的认识。毛泽东在1917年8月致黎锦熙信中写道:“大同者,吾人之鹄也。”表达了“大同”就是他心中的奋斗目标 。彭湃在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前写过一首诗:“磊落奇才唱大同,龙津水浅借潜龙 ,愿消天下苍生苦 ,尽入尧云舜日中 。”老一辈革命家是在追求“大同” ,追求“尧云舜日” 的基础上选择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的。

  毛泽东走上依靠农民建立农村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的不同于俄国 的中国革命道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 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事求是”的观念,创立了“实事求是” 的思想路线。从文化渊源看,“实事求 是”狭义上来源于班固《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中的“修学好古 ,实事求是” 。广义上来源于孔子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绝四”精神和“躬行” 、“讷于言,敏于行”的观念 ;来源于司马迁讲的“善者因之”的精神和大禹治水“因水以为师”的观念;来源于明朝杨继盛“遇事虚怀观一 是 ,与人和气察群言” 的品德和方法 。将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用中国历史上已有的观念表达出来,就有了鲜活的 、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 的民族形式 。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 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刘占昆 摄

  在实事求 是思想路线指引下 ,形成了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 、武装斗争、党 的建设 。这三大法宝融为一体,骨子里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分不开。汉字 的“國”字 ,就有边界、有人民 、有土地 、有武装的意思 ,已经包含了三大法宝的基本因素。

  孔子讲“足食 ,足兵,民信”。“足食”,要发展农业生产 ,让人有饭吃——这也是“得人”统一战线和“足兵”武装斗争 的物质基础 ;“足兵”,要发展武装部队,能守土卫国;“民信”,就 是老百姓相信你。党的建设 的目的就是要达到人民相信党 。孟子也讲“诸侯之宝三 :土地 、人民 、政事。”从一般意义上讲,孔子的“足食,足兵 ,民信”,孟子的“土地、人民 、政事”,已包含了三大法宝的基本元素 。从文化渊源上看 ,可以说 ,没有中华优秀传统的文化土壤, 是难以提出“三大法宝”的。

民众在位于北京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内参观《伟大胜利 历史贡献》展览 ,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的形成经过 。侯宇 摄

  中国特色与新时代

  今天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处处体现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有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味 ,有生动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味 ,还有丰富 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味。其中对包括《论语》在内 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特别突出地体现在治国理政之道上 。

  这个治国理政之道,就 是习近平引申的孟子“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所讲 的“我们走 的是正路 ,行 的是大道” 。

河南安阳,小朋友参观中国文字博物馆。毕兴世 摄

  这个治国理政之道 ,从普遍性上看 是一个“公”字,就 是《礼记·礼运》记载孔子讲的,“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十九大报告和二十大报告都加以引用。这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的文化基因 ,也反映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等理念中 。

  这个治国理政之道,从特殊性上看是一个“和”字,即《论语·子路》记载 的“和而不同” 。这个“和” 是事物特殊性基础上 的协调互补 ,不是没有差异的绝对同一。如《孟子·滕文公上》中讲“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习近平指出,“只有在多样中相互尊重 、彼此借鉴 、和谐共存,这个世界才能丰富多彩 、欣欣向荣”。

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70周年纪念会在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举行 。刘冉阳 摄

  这个治国理政之道 ,从根子上看 是一个“本”字 ,就 是习近平多次引用 的杨泉在《物理论》中讲 的“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这个“本”,从治国理政的根基看 是人民 。《尚书》讲“民惟邦本”“天视自我民视 ,天听自我民听”;《老子》讲“以百姓心为心” ;《管子》讲“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等等这些 ,都 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基因。

  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 ,一路体现着中国特色。新时代 ,中国特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当代中国 的马克思主义 、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也 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 的时代精华。(完)

  专家简介 :

  曹应旺 ,1951年生 ,研究员 ,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五编研部巡视员,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中共党史 、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相关文献 的编辑研究工作。担任《陈云传》《周恩来大辞典》副主编 ,参加撰写《邓小平传》,参加编辑《周恩来经济文选》《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等。著有《周恩来与治水》《中国外交第一人周恩来》《邓小平的智慧》等 。发表《科学发展观渊源中的中华文化传统》等研究文章百余篇 。

购彩大厅用户注册

东西问·解码兔年丨王加华 :双春年如何蕴藏中华文明“管理时间” 的智慧 ?******  编者按 :  “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中国传统的兔年春节将至,历经疫情考验 的人们心怀希冀 。自2023年1月18日起 ,中新社“东西问”专栏特推出“解码兔年”系列稿 ,探究春节文化 、“双立春”等 的意涵与影响。

  中新社北京1月18日电 题:双春年如何蕴藏中华文明“管理时间”的智慧 ?

  ——专访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王加华

  作者 马帅莎


  闰二月的加入,使农历癸卯兔年出现了阴历年两个立春 的历法现象 ,人们称其为双春年 。历史上每逢立春 ,中国从官方到民间都有诸多或严肃或嬉戏的仪式与习俗 ,比如迎春、鞭春、咬春等 。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的二十四节气 ,不只是单纯 的历法体系、时间制度 ,更是内涵丰富的民俗系统。

  双春年如何蕴藏中华文明“管理时间” 的智慧 ?立春节气为何备受中国社会重视,又如何在周边国家流传 ?作为传统农事活动的时间指针 ,二十四节气如何在现代继续焕发活力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王加华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对上述问题进行解读。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

  中新社记者 :2023年在正月十四和腊月廿五各有一个立春节气,为什么会出现双春年 ?

  王加华 :双春 是指阴历年的年首年尾各有一个立春,这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 的阴阳合历有直接关系 。阳历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 ,周期 是365天或366天 ,反映四季寒暖变化 ,用于指导农事活动 的节气就属于阳历历法,日期相对固定 。阴历以月球绕地球一周为一个月,周期为29.5天,12个月算作一年 ,长354天左右。

  因此 ,阴历年和阳历年存在约11天 的偏差 。如果不及时调整 ,长此以往就会出现六月下大雪 的“怪事”。为了防止阴历年月与阳历年及四季脱节,古人在19个阴历年中加入7个闰月。加入闰月的阴历年可长达384或385天,反映了中华文明“管理时间”的传统智慧。

  今明两年立春均 是2月4日 ,而癸卯兔年作为闰月年天数较多 ,从2023年1月22日起 ,一直到2024年2月9日 ,正好涵盖两个立春节气,出现“一年两头春”。统计发现,19个阴历年中有7个年头是双春年,有7个年头是无春年 ,其余5个年头是正常的单春年 。

  需要特别强调的 是 ,双春年和无春年都只 是正常 的历法现象,与吉凶祸福无关。所谓双春年可能 是灾年、结婚容易导致二婚等迷信说法毫无科学依据。

民众制作立春“咬春“拼盘。胡剑欢 摄

  中新社记者:人们常说“十年难逢闰二月” ,2023年不仅是双春年 ,还有闰二月。古人 是如何安排闰月的?

  王加华:二十四节气虽统称为“节气”,但又可分为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 。以立春为首 ,处于奇数序列 的为节气 ,位于偶数序列 的为中气 。节气与中气相间排列,与阳历月份相结合 ,每月都会有固定的节气与中气,且总是节气在前 ,中气在后 。但以月亮盈亏为标准 的朔望月却并非如此,尤其是在19年中加入7个闰月之后 。

  按阳历,一个月两个节气 ,前一个月的“节气”和“中气”与下一个月的“节气”和“中气”之间,平均相隔30天半 。相比之下,阴历平均每月只有29天半 ,所以每个月的“节气”和“中气”都会比前一个月推迟1到2天 ,持续下去,就会出现只有“节气”而无“中气”的月份 。于是 ,人们将没有中气的月份作为这一年的闰月,并以上个月的月号为闰月月号 。

立春时节 , 农户在草莓种植大棚进行草莓疏叶管理。周方玲 摄

  中新社记者: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有哪些特殊含义?中国传统社会为何如此重视立春日?

  王加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 ,“立春,正月节 。立,建始也 。”立春被认为是春天 的开始 。同时 ,它还有另外一层重要意义。在中国古代,年和岁的起始时间不同 ,年 是从正月初一开始 ,而岁是以立春作为开始 。

  古代中国是农业社会 ,主要“靠天吃饭” ,人们的农业生产受气温、降水等自然条件 的重要影响 。为此,古人发明了二十四节气 ,如小寒 、大寒、雨水、小雪、大雪等,能比较准确地反映黄河流域冷暖雨量的变化 ,促进农业生产顺利开展。

立春时节,工人在为小麦喷施叶面肥 。(无人机照片) 房德华 摄

  立春 是最早产生 的八个节气之一,大概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耕是农事活动起始环节,然后是夏耘、秋收、冬藏 。农耕社会 的性质决定了立春在古代中国的地位极其重要。立春 的到来 ,意味着新的农事活动周期即将开始 ,要进行劝耕备耕等各项活动。

  中新社记者:立春节令有哪些特别 的民俗 ?蕴含何种文化和社会寓意?这些民俗有何地域特征 ?

  王加华:立春节气既有官方礼仪,亦有民间习俗,两者既相互影响与联系 ,又各自保持相对独立。官方礼仪主要指东汉时期开始兴起的迎春礼及唐代开始出现 的鞭春礼。古人认为春非常重要 ,官方会举办迎春礼,到城市东门举行迎春神仪式 。

  民间则多 是民众自发进行的习俗活动 ,涉及饮食、服饰、禁忌等多方面内容。比如立春撒谷豆 ,本意在于追求健康与吉祥 ,“豆”与“痘”同音 ,民间俗信可为孩子消除水痘 ,儿童会佩戴春鸡等饰物用于祈福。另外 ,立春还有赶庙会 、逛灯会、说书、唱大戏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南方地区还流行祭春神或土地神 。

立春时节,村民用耕牛为茶树松土 。易胜武 摄

  唐宋以后 ,随着迎春礼的发展尤其 是鞭春礼仪的出现 ,立春呈现出群体性节庆 的特点 ,娱乐功能大大增强,如唐代地方迎春已是“见观者之如市” ,南宋时则是“倾城出观” 。明清时期 ,随着乐人 、社火、戏曲等演艺人员与多样娱乐形式 的加入 ,立春的娱乐性色彩更浓厚。

  二十四节气从最初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传播到其他地区后 ,产生许多具有地域差异 的农谚和民俗。以立春饮食习俗为例 ,北方地区盛行吃萝卜,俗称“咬春”,南方地区多吃可生食 的蔬菜。饮春酒 ,北方地区一般 是烧酒 ,南方地区则是米酒。

小朋友在吃萝卜“咬春”。胡剑欢 摄

  中新社记者:日本、韩国 、马来西亚等国家也有过立春的习俗 ,与中国的立春活动有何不同?

  王加华:这些国家的立春活动明显受到中国 的影响,将立春当作一种节日来看待。在不同国家 ,具体习俗有所不同。

  日本至今仍在使用二十四节气。具体到立春 ,传统上亦将立春作为春季开始 的标志。每到立春节气,气象台、报纸等都会给人们以提醒 。日本将立春前一天定为撒豆节 ,每年这个时候,人们会在家门口挂上串有沙丁鱼 的桂花树枝 ,举行撒大豆招福驱魔 的仪式 。

  在韩国 ,人们将立春视为一个能带来希望 的日子,会提前举办庆祝活动,比如贴立春帖 、吃“五辛菜”等。其中立春帖仍由汉字书写 ,内容最多见 的是“立春大吉”“建阳多庆”“国泰民安”等。

  不同节气在国内外 的影响也不一样 ,具有区域性,如谷雨在中国沿海地区尤为重要,一些地区有祭海 的习俗。节气作为一种传统文化 ,传到周边国家后,立春 、夏至、冬至等节气 的影响力更为显著。

马来西亚吉隆坡海南天后宫亮起6000盏红灯笼迎接立春。天后宫 供图

  中新社记者:传统节气对现代社会有何意义 ?应如何传承好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

  王加华 :节气作为农事活动的时间指针,体现人们感受自然、顺应自然节律、天人合一 的理念 ,以及人与自然 的和谐关系,对当下 的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 。同时,它所蕴含的特定文化 ,比如对自然时序、先贤崇祀 、亲情伦理等的追求与尊崇等 ,也成为今天国家与社会建设的重要精神依托力量。

小朋友们在体验“咬春”。朱大勇 摄

  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 ,又有特别重要 的意义。在中国将二十四节气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的过程中 ,10个代表性传承社区之中有4个与立春相关 。在很多地方 ,立春不仅意味着文化传统,也成为文化品牌,具有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十四节气绝不单纯 是一种历法体系或时间制度 ,更 是一种包含丰富民俗事象 的民俗系统 。当下要想更好地保护与传承二十四节气 ,使其充分介入民众的社会生活,应该 是一种最佳途径 。比如,充分发挥节气在人们日常生活 、休闲娱乐 、饮食养生以及民族认同 、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 的功用与价值。在保护传承的过程中不能“一刀切” ,而要充分关照二十四节气的内部差异及地域差异等问题,采取不同 的保护传承措施 。(完)

  受访者简介:

  王加华,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 、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人文社科期刊社副社长,《民俗研究》(CSSCI)杂志副主编、《节日研究》(辑刊)主编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山东省民俗学会副会长。

                                                          •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购彩大厅用户注册地图